铁岭:王晓妍21年关爱温暖孤残儿童
- 上传时间:2013-02-25
- 作者:
- 来源:
正月初六,第二天就要上班了。一大早,王晓妍买了10袋尿不湿,一堆小食品,还有一些少儿图书,准备去看望那些生活在市社会福利院的孤残儿童。
21年前,王晓妍还只是一名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如今她已是铁岭供电公司的一名职工。从爱心“姐姐”变为爱心“妈妈”,名称的改变见证了王晓妍这21年间给福利院孩子们带去的温暖。
参加夏令营活动,与福利院孤残儿童结缘
王晓妍第一次接触福利院儿童,还是在她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时她只有14岁。学校组织夏令营社会实践活动,晓妍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编排小节目与那里的孤残儿童进行互动表演。“他们比我小几岁,几乎都有残疾。 ”晓妍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孩子们都叫她姐姐,其中有一个小男孩还主动去拉她的手,要和她一起玩,后来才知道,这个小男孩叫“民生”(化名)。“当时也没什么特别的游戏,就是丢手绢,我们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玩了一整天。 ”
在读初中的三年里,晓妍只要一放假,就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孩子。给晓妍印象最深的弟弟就是那个民生,他有残疾,动作迟缓,虽然只会憨憨地看着她笑,但每次去福利院,他们都玩得特别开心。“当时我看到他的笑容,就感觉他太容易满足了,没有任何要求,让人看了就觉得可怜……”晓妍回忆说,那时,她每次去福利院都会专门给民生准备一些小礼物,有时是好吃的,有时是小玩具。
7年求学归来,晓妍痛失少年伙伴
1995年,晓妍读高中了,课程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紧。 1998年,晓妍上大学离开了铁岭,假期还要实习,更没有时间去福利院了,但她始终惦记着那些少年时的伙伴。
2002年,大学毕业后的晓妍回到了铁岭。当她走进福利院大门时,一个个问题在她脑中闪过,“他们还好吗? ”“他们也长大了吧? ”“他们还认识我吗? ”然而,当她走进活动室时,却发现那里只有十多个陌生的面孔,少年时和她一起玩耍的伙伴已经不见了。
晓妍去找福利院的老师,一位老师告诉她,福利院收养的孩子多是被家长遗弃的孤儿,他们大多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脑瘫、肢残、失聪等难以治愈的疾病。原来的孩子长大后有的去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了,只有放假时才能回来;而有的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晓妍多方寻找民生的下落,但由于那里的孩子都姓民,晓妍又无法提供照片等更详细的信息,所以始终没有音信。在晓妍的记忆中,就只剩下民生的憨笑,晓妍称这种笑容为最容易满足的微笑。“他们太不幸了,没有健全的身体,也没有父母的疼爱,他们还这么年轻……”晓妍哽咽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从那以后,她每个周末都要去看望福利院的孩子。
爱心“妈妈”一当就是11年
从2002年至今,11年间,这个曾经的爱心“姐姐”成了福利院常驻的爱心“妈妈”,那时刚参加工作的晓妍只有24岁。晓妍的故事感动了铁岭供电公司的同事们,刚开始,还只是几个同事和她一起去福利院,随着同去的人越来越多,供电公司成立了上百人的爱心团队,每年定期去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孤残儿童。
正月初六上午,晓妍和几名同事推开福利院活动室的门。“爱心爸妈来啦! ”“抱抱! ”“亲亲! ”孩子们的热情逗得晓妍合不拢嘴,她已经习惯了孩子们这样称呼她。晓妍抱起一个名叫“旺旺”的孩子,喂她吃了一块旺旺雪饼。
这11年间,福利院的孩子们在逐渐长大,有的适龄儿童到了上学的年龄就会选择去其它城市读书;有的会被社会爱心家庭领养;也有的因为无法治愈的疾病在小小年纪就告别了人世。每年王晓妍他们去的时候,就算找不到某个孩子的熟悉身影,也从来不敢问,因为他们怕听到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他们只是在传递着一份爱,让孤残儿童感受到爱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