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障碍辅助工具

安全生产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安全生产
 

        如果残疾人遭遇诈骗或家庭暴力,应该如何保障自身安全与合法权益,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面对诈骗

        1.认识诈骗。诈骗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盗取网络账号(微信、游戏账号等)、索取银行卡密码或者支付账号密码进行金钱的骗取。常见的有四种类型,盗号诈骗:依靠盗用常用的网络账号,交友骗取钱财或者冒充好友进行借钱或通过网络游戏装备充钱交易进行诈骗。网购诈骗:通过多次汇款,收取定金或拒绝以安全支付方法进行购物的方式实施诈骗。也有部分网络诈骗依靠假链接、假网络骗取银行账号密码,盗用银行卡账号获取卡内资金。网上中奖诈骗:利用短信或传播软件向群众发布中奖信息。当当事人按照指定的电话或网站进行咨询查证时,犯罪分子则会以中奖缴税的方式让当事人进行一次次的汇款。冒充政府、司法机关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人对于司法的畏惧进行诈骗,冒充公职人员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关的证件和密码,盗取卡内资金。不论何种诈骗手段,都以骗钱为最终目的。

        2.应对方式。当发现自己被骗时,请尽快找到合适和可信的人进行沟通和求助。诈骗事件处理越迟,所遭受的损失可能会越大。第一时间到公安机关报案,并详细说明被骗过程。由于案情不一,警察会建议到银行、ATM机或者登录银行官网冻结银行卡;此时应该尽快处理,避免诈骗犯对银行卡进行转账操作。如果被骗钱的渠道是转账,建议尽快向警察提供诈骗犯的银行卡号,通过银行卡号获取该卡的相关信息,尽快将诈骗犯绳之以法。

        3.如何预防。一是调整心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需要认识到不能奢望“天上掉馅饼”,因为贪心而被诈骗。二是保护自身个人信息。由于目前网络较为发达,网络平台容易获取个人信息,不法之徒利用这些网络漏洞会盗用个人信息进行诈骗。因此平时需要注意对个人信息进行保密,定时对账号密码进行修改,避免点击非法和不安全网页、软件等。三是从合法途径获取支持。如果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且被不法分子使用,请及时报警,寻求合法、可靠的部门进行支援。另外,需要在手机上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预防诈骗犯通过手机进行诈骗。

        二、面对家庭暴力

        1.认识家暴。《反家庭暴力法》明确指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另外,家庭暴力不局限于夫妻之间或形成共同生活关系的男女之间,对家庭其他成员实施的暴力也都包括在内。

      《反家庭暴力法》还特别指出,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委会(村委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工作人员,若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家暴或疑似遭受家暴,须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要对报案人的个人信息保密。因此,家暴并非一人面对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家庭、整个社会共同面对的事情。残疾人可以及时借助社会资源进行应对。

        2.应对方式。如果受害者是残疾人,由于身体及精神状态受到限制以及对于监护人的依赖程度较高,残疾人在遇到家暴时容易妥协或者选择忍让、隐瞒,这样是无效的。不论施暴者事后如何求情,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受到家暴时,需要及时请求救援,第一时间拨打110,并保存出警记录。如无法得到有效的援助,则需要及时保护头、脸、胸、腹等身体重要部位,免受危及生命安全的伤害。逃离施暴者,远离有锐器的场所,例如厨房,以免施暴者用锐器伤人。寻找可以获得支援的地方,可躲进有电话或有门窗的屋子,及时向邻居或路人求助,并将施暴者反锁在门外。

        受到伤害后,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并留下施暴者家暴的证据资料,以便及时举报。在公安机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居委会(村委会)、企业事业单位等的协助下,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以确保自身及相关亲属的安全。

        如果受害者是家属,心智障碍者、精神病患者和少数情绪不稳定的残疾人伤害家属事件也偶有发生,需要特别留意和保障自身安全。除了上文提到的保障措施之外,家属仍需要留意残疾人在施暴时的精神状态,如病情及服药不稳定,应及时寻求居委会(村委会)、医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强制送院”的协助,这样既能确保个人生命安全,又能降低社区周边的风险系数。

        

        主要内容摘选自:《残疾人安全防护实用手册》